10月13日17:37分,我國第一臺以小麥稈、玉米稈等黃色秸稈為燃料的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國能河南浚縣項目1*2.5萬千瓦機組一次并網成功,開創了我國以小麥稈、玉米稈為燃料的黃色秸稈生物質直燃發電機組建設工作的新突破,填補了國內黃色秸稈直燃發電的空白,標志著國家電網公司自去年12月1日通過國能單縣生物質發電項目的成功投產,在掌握了以棉花秸稈、林木廢棄物等灰色秸稈生物質直燃發電技術后,又成功地掌握了以小麥稈、玉米稈等黃色秸稈生物質直燃發電技術,將會對我國農作物秸稈資源的有效利用產生深遠影響。
生物質直燃發電,根據燃料種類不同,燃料上料系統一般也不同,主要分為灰色秸稈和黃色秸稈兩大類別。棉花秸稈、樹枝、木材下腳料等密度較大的木本類植物屬灰色秸稈,需破碎加工后輸送至爐膛內燃燒;玉米、小麥等草本類植物屬黃色秸稈,因其體積大、重量輕、密度小,為滿足鍋爐燃燒發熱量,保證單位時間內的上料量,需要打捆至規定的體積和重量后輸送至爐膛內燃燒。在收、儲、運等燃料供應系統諸環節,以黃色秸稈為燃料的生物質直燃發電機組要比以灰色秸稈為燃料的生物質發電機組技術復雜程度和難度大的多。以國能浚縣為例,在我國中原地區的農作物一年兩熟,黃色秸稈收獲季節較短,必須在較短時間內收購、存儲全年所需的20多萬噸燃料,科學存儲和存儲場地是一個較大的問題。特別是玉米秸稈的加工打捆問題,是目前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開發利用中國豐富的生物質能資源,積極發展生物質發電產業,是國家電網公司黨組站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積極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為推進中國生物質能綜合利用事業而作出的一項重要部署。近幾年來,國家電網公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實施“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的農電發展戰略,積極推進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戶戶通電”、新農村電氣化、農村生物質發電等重大工程,以發展農電事業助推新農村建設。2006年12月1日,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生物發電示范項目----國能單縣生物發電工程正式投產,實現了我國生物質能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基本掌握了生物質能直燃發電的國際先進技術,開辟了我國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新途徑。今年以來,國家電網公司組建了生物質燃料與燃燒技術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國能生物發電有限公司以打通黃色秸稈生物質直燃發電技術路線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燃料收、儲、運以及爐前上料系統等重點技術環節,成立專門工作組,組織精干力量開展了一系列攻關工作,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能源利用方式的轉變,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給農村帶來的環保問題越來越突出。每到夏收和秋收時節,大量的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秸稈因沒有有效的利用渠道,村民只好在田間地頭直接焚燒,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甚至影響交通安全和人民群眾健康,秸稈焚燒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的一大公害。將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秸稈用于發電不但能夠有效地解決秸稈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且是目前國內農作物秸稈利用的最佳出路之一,可以很好地避免政府部門年年禁、農民年年在田間焚燒的尷尬局面。
信息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沉浮